快速直达
ISO9000 | ISO14000 | OHSAS18000 | 三标一体 | TS16949 | ISO17025 | HACCP/ISO22000 | 国军标认证 | 有机产品认证 | CMM认证 | SA8000 | 安全生产标准化 | 验厂咨询 |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 新版GMP | ISO27001 | ISO20000 | 清洁生产 | API认证 | 十环认证 | QS认证 | 生产许可证 | 人类工效学产品认证 | 3C认证 | ROHS | ISO15189认证 | 内审员培训 | 外审员培训 | 管理咨询 | 培训师资 | 远程培训 | 内训课程 | 图书光盘 | 公开课程 | 管理文章 | 法律咨询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站内新闻
详细信息

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 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 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成 都 市 人 民 政 府

  二○○四年十月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中国西南部腹地,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境内高低悬殊、形态多样的地貌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屏障。全市辖9区4市6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1044.31万,市辖行政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6.25平方公里。

  有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一直是中华民族在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兴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道教发源地青城山已录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诸多荣誉于一身,在四川省、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地位日显突出,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70.80亿元(人均GDP18051元),占四川全省的1/3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列第一位。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4月,经过认真研究,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全面打响创模攻坚战役。三年来,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治一植”四大绿色环保攻坚战役、十个十环保示范工程及“绿色成都”城市环保细胞示范工程等一系列创模重点工程,解决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突出问题,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质量稳定良好,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部分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主要措施

  围绕改善城市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与综合价值,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 “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总要求,成都市牢固树立环境不仅是资源更是资本、不仅是发展的前提更是发展的最佳载体、不仅为当代更为子孙后代的理念,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一、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全面实施、整体推进创模活动

  在开展创模活动中,成都市首先抓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的制定工作。2002年,制定了《成都市绿色环保新世纪行动纲领》和4个行动子计划。《成都市绿色环保新世纪行动纲领》是创模的总体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模活动为载体,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科技进步为支撑,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新形象,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提高公众生活质量”;总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将成都初步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跨越式发展和建设西部战略高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

  创模行动子计划分别从宣传教育、社会经济、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4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目标。《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明确了创模各阶段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任务;《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社会经济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的6项实施计划及其保障措施;《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污染控制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建设等11项重点工程;《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自然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化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大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等6项工作及相应保障措施。

  二、扭住加强组织领导这个关键,建立健全统一效能的创模指挥保障机制

  (一)建立精干高效的创模指挥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建立创模目标管理的责任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2002年,我市成立了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33个市级主要部门和成都军区环委办,负责定期研究创模工作。2004年初,再次对市创模领导小组进行充实和调整,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任组长,副市长孙平、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33个市级部门增加到35个,进一步健全了创模领导机构。为加强创模工作的指挥协调,制定了《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创模工作汇报,解决创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创模启动初期,市政府以现行组织机构为依托,成立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治水、治尘、治脏、建绿、示范工程办公室6个工作机构,整合市重点办、城建重大办、城管办、爱卫办、文明办、创优办、畅通办、光彩办以及兴蓉公司等机构的职能和工作,加强对创模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各区(市)县也分别成立了创模领导小组或创模指挥部,确定党政一把手分管创模工作。全市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环保部门协调、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创模指挥体制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保障”的创模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二)建立创模目标管理制度。

  分解工作和责任,落实创模目标任务。2002~2004年,我市坚持每年制定并下达《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专项目标分解方案》和《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络目标分解方案》,将创模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要求各单位严格按要求抓好落实。在《成都市2004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络目标分解方案》中,结合创模考核指标,下达了创模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等8大板块、94项目标(比2003年度增加目标35项),并首次确定目标的完成时限。同时,对创模的重点、难点目标进行细化再分解,先后下发《成都市2004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细化再分解任务》、《成都市2004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政务信息目标细化再分解任务》、《成都市2004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络目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目标细化再分解任务》和《成都市2004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络目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细化再分解任务》,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确保创模效果。2003年,我市制定了与创模目标相配套的《成都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络目标考核计分办法》,采取运行监控、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对创模工作网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区(市)县和市级部门的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三年来,创模目标“一票否决”制得到严格执行,影响创模达标或目标考核验收的部门和地区,取消其评为全市目标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的资格。

  三、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这个切入点,提升城市综合价值和服务水平

  (一)组织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和沙河综合整治两大城市综合工程。

  积极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东郊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老工业基地,在近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聚集了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9家),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企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使东郊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为此,我市以 “动迁一片、盘活一片、城市景观改善一片”的目标,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对规划区内企业实行“腾笼换鸟”、转机建制、联合重组。截止2003年12月底,全市实施搬迁改造规模以上企业八批共124户,破产关闭规模企业7户,成功对270亿元资产、13.24万职工、1.32万亩工业用地按照国家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环保政策进行了重新置配,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成都工业经济新高地。2003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为打造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优创业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基础。

  加强沙河综合整治。沙河是成都市城区生活供水、工业供水、排洪、防汛的主河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水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市决定实施沙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突出河流生态性、亲水性、可持续性为目标,通过实施截污、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景观、道路及市政设施、环卫设施、文化及光彩设施、拆迁改造等七大工程建设,对沙河进行全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33亿元,2004年年底一期工程将全部完工。截止2004年5月,已完成投资24.3亿元,累计拆迁沙河沿线各类建筑110万平方米,建成桥梁12座、水工闸(坝)9座;全面配套完成河堤、道路、排水及带状绿化工程10.3公里;建成“北湖凝翠”、“科技秀苑”、“三洞古桥”、“新绿水碾”、“东篱翠湖”景点5个。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沙河小流域水环境,又让城市的文化脉络得到延伸和复苏,使城市环境与功能得到优化。

  (二)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畅通工程、“城市四化”建设。

  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三年来,先后投资近50亿元(含社会资金),重点对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城通道、居民集中居住区的临街立面、道路路面、户外广告、环卫设施、市容秩序、园林绿化、灯饰布景、农贸市场、建筑工地、河道沟渠开展综合整治。综合整治城区道路457条、278公里,社区104个。

  通过实施“畅通工程”,提高城市通行能力。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对中心城区的路网系统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以改善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新建、改扩建道路、桥梁隧道工程30余项,新增道路40余万平方米、桥梁6万平方米。2004年,实施了一环路、蜀都大道、川陕路、东城根街、老成灌路等城市主要干道的改造建设,城市道路畅通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实施城市“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提升城市形象。按照“总体布局、确立重点、突出风格”的规划原则,先后投资4.7亿元,实施五期光彩工程建设,分别对城市广场、景观街(路)、景观区域、标志性建(构)筑物和各种桥体进行了亮化、美化。完成道路路灯亮化改造370条,亮化、美化建筑、楼宇760幢,桥梁28座,广场、绿地及小游园43处,打造出一批以琴台路、春熙路、红星路步行街、三环路为代表,重点突出、风格和谐、特色鲜明的城市夜景靓点,同时实现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和重要区域光彩工程的电源总控和视屏监控。城市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初步形成一街一景、一楼(桥)一色、一河一貌的城市新貌,崇州市的滨河路改造工程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

  四、把握 “三治一植”这个重点,有效解决城市环境突出问题

  (一)加强“治水”,促进城市水环境有效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改善和提高成都水环境质量,2002年,我市以创模为载体,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成立成都市兴蓉投资有限公司,以10个亿的政府投资撬动60亿元的民间资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拟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美丽景象。

  第一,全面实施中小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为再现“一江濯锦清水”,集中力量对三环路以内河道和三环路以外的104条中小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三年来,清除淤泥109.9万立方米、垃圾3.8万立方米;清拆河边废品收购站(点)196个、直排式厕所325个;拆除、整治河边洗车场(点)39个、农贸市场13个;搬迁、关闭养殖场、屠宰场167个,先后对肖家河、浣花溪等河道实施景观改造,完成桃花江、南杆堰等5条河道的河堤改造工程,府河、南河城区段实现河道网络监控,有效控制和提高了中小河道水体水质。

  第二,加快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我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打破制约创模的瓶颈,高标准、高质量地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市管网配套工作。在确保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的同时,先后在中心城区投资兴建3座污水处理厂,即:成都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乌龟碑)日处理30万立方米、第三污水处理厂(三瓦窑三期)日处理10万立方米、第四污水处理厂(沙河)日处理10万立方米,2004年8月,2座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试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6%,2004年9月,1座日处理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试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0%。各区(市)县也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配套工作。截止2004年8月,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高新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等6个区(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或基本建成;龙泉驿区、崇州市、邛崃市等3个区(市)的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新津县、大邑县、郫县、双流县、金堂县等5个县已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即将开工建设。随着污水处理厂的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显著提高。

  在城市管网配套工作中,我市开展了雨污分流工程、支流河道整治及截污工程。2002年至今,市政府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安排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重点向无资金来源、居住条件差的居民院落倾斜,先后改造二环路以内246条街道的雨污水管网,完成6000多户排水户(其中包括成都军区8座营区)雨污分流整治任务,彻底改变了那里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漫溢、臭气熏天的局面。

  第三,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和污染源治理。为有效遏制城市水环境污染,我市利用科学手段对排水大户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全市在建立完善重点污染源档案的基础上,规范化整治排污口1018个,60个排污单位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20个排污单位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省、市、区环保局和排污单位实现了微机连网。三年来,每年三次重点检查实现“一控双达标”的1883户企业,开展严肃查处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对造纸、化工、印染、水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大面积“关、停、并、转”,对辖区内医院废水处理设施及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清查。2000~2004年,全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和关、停、转、迁排污企业1311家。通过整治,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环保与经济发展由“两张皮”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污染防治由点源治理为主向新规划的21个工业生态园区集中处置(利用)转变,污染源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实施清洁生产转变。

  (二)加强“治尘”,促进城市空气进一步净化。

  建立健全扬尘治理管理办法。为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成都扬尘污染现状,提升空气质量,我市根据《成都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先后制定《成都市2002年城市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实施意见》和《关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城区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实施意见》,出台《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等7个管理制度和办法。

  加强扬尘治理。对街道洒水降尘、三环路以内建筑渣土和灰质建材密闭运输,加强脏车入城管理,建筑工地、拆迁现场实行景观化打围作业,开展防尘、治尘样板工地——“绿色环保工地”创建活动,建筑工地和市政工地的扬尘治理率达到95%。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鉴于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20%的速度攀升,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污染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市加快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广压缩天然气汽车,建成CNG加气站51座,改装压缩天然气汽车18170余辆,节约燃料费6.7亿元,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机动车排污申报登记。截至2003年,完成中心城区烟尘控制区内420台燃煤锅(茶)炉、60多台窑炉、13460口生活灶的清洁能源改造任务。生活用锅炉、窑炉和灶的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3.68%。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取得较大成效。市级财政先后投入作业补贴资金265.3万元、农作物秸秆禁烧资金480万元,实现秸秆机械还田218.5多万亩,有效处理秸秆87万吨,较好地解决了春秋两季焚烧农作物秸秆引起的航空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2001年至2003年,成都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分别为92.1%、84.1%、85.5%,均高于国家创模考核指标。

  (三)加强“治脏”,推动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结合“环境卫生净化街”创建,积极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截止2003年,我市在三环路内全面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收运管理,建设生活垃圾压缩站8座;城区主要街道机械化清扫作业率由40%提高到50%;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277.7万平方米,拆除不规范设置的户外广告5546块,整治规范商店招牌4.1万块,取缔占道亭棚摊点2万余个,拆除临时占道农贸市场、夜市95个,拆除临街防护栏10.7万个,整治临街破墙开店484户,规范整治临街店铺9928户,临街建筑物立面清洗230万平方米、粉刷192万余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90余万平方米。在加强管理和整治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截止2004年5月,龙泉驿长安垃圾场二期工程、温江区、郫县、崇州市、邛崃市、新津县的垃圾处置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新都区、都江堰市(改造)、金堂县垃圾转运站开工或即将开工。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启动城乡结合部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4年3月,市委、市政府针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现状,以拆违、垃圾清运、整顿市场、清理户外广告、工地管理、河道疏浚、道路与管网改造、清理整治养殖场、取缔直排式厕所、整顿中小店铺、清洁能源改造、落实长效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86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17条出入城通道、25个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共改造道路27460平方米,补栽树木64425株,疏淘排水沟135891米,新设置生活垃圾收运设施378处,建筑物立面处理625幢。经过整治,市容环境、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变得更加整洁,环境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四)加强“植绿”,让城市充满生机。

  2001年,我市绿化覆盖率仅为26.50%,存在城市绿地总量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绿化规划和养护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等诸多问题。2002年,从“建绿、增绿、补绿”入手,变“见缝插绿”为“成片开发”,通过道路绿化、新建游园绿地、河堤绿化、拆墙透绿等工程,全面实施高起点、有特色、大规模的“城市森林”工程。投入资金19亿元,建成红星路步行街广场、督院街绿化广场等60个绿化小广场、小游园,在中心城区建设和启动建设浣花公园、熊猫生态公园、新世纪公园、金沙遗址公园、东湖公园4个大型城市公园,建成道路绿地和立交桥绿地193万平方米;投资100多亿元,建成城市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地以及全长51.09公里的三环路两侧50米景观带等工程。同时,还在驻蓉部队开展“绿色营区”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植树植草。截止2003年底,我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为71.9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68%,初步形成园林绿地系统雏形。都江堰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空气的自净能力增强,环境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改善。

  五、突出宣传教育这个导向,营造公众广泛参与创模的良好氛围

  (一)实施“十个十环保示范工程”和“绿色成都”城市环保细胞示范工程,全方位提高市民环保参与度。

  创模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以公众参与和建立环保示范典型为导向,大力推进全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度。2002年,制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十个十环保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创建环保示范企业、环保示范建设项目、环保示范街道、绿色示范小区、绿色文明营运线、环境管理模范组织、园林绿化广场、绿色景观大道、环保卫士和环保教育基地等“十个十”环保示范工程及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餐饮、绿色农庄、绿色宾馆、绿色环保工地等“绿色成都”城市环保细胞工程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驻蓉部队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人人参与环保,处处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2004年6月5日,经过全市区(市)县政府、市级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工程验收和社会公示,85个工程从近300个参创工程(含个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环保示范工程,在2004年全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首批环保示范工程命名大会上进行了现场表彰。

  (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基础,是创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2004年2月,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市环保局、市级新闻媒体为成员的市创模宣传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通过学校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以及举办大型环保宣传活动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让全市人民真正感受创模、关心创模、投身创模。三年来,编印并向社会发送成都创模系列丛书1万套,向国家、省、市领导和区(市)县编发《环境形势与对策》90期;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电视台等地方新闻媒体开辟创模专栏10个、播报创模信息1500余条、图片600余幅;在全市主要地段100幢楼宇、300台液晶显示屏和公交车辆上滚动播出创模宣传标语近千条,并在“成都公众信息网络”开设创模专题,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和创模信息。2002年至2004年,通过召开创模动员大会、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首批环保示范工程命名大会、举办“中国环保宣传周·成都”、“‘绿色成都’全民环境教育”和“绿色中国行万人长跑·成都”等系列宣传活动,以及各区(市)县开展的创模宣传周、环保摄影展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推进各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在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并将环境法制教育与环保创模内容纳入“四五”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实施计划。在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中,我市坚持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环境教育与德育教育、环境教育与班队活动、环境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确保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得到落实。2003年,成都市1097所中小学校中有1034所开展环境教育,147所学校获得市级绿色学校称号,其中4所学校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10所学校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环境教育普及率达94.3%。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龙江路小学,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荣获“地球奖”,成为环境教育的典范。

  第三部分  创模工作取得的成效

  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成都市在近3年的创模活动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加大环境投入、加快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成都市创模的28项指标(其中1项指标南方城市不考核)全面达到和好于国家考核标准,初步走上了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呈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

  一、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保投入逐年增加

  2001~2003年,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人均GDP以接近11%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市GDP达1870.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8.2:45.9:4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41元,比上年增长7.4 %,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比上年增长8.2%。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投资也逐年上升,2002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35.4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13%;2003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45.5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43%;2004年,通过加快沙河综合整治、中心城水环境整治等5个环保续建项目和三环路生活垃圾袋装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8个项目及一批区(市)县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实施,预计全市环保投资将继续增加。

  二、污染的预防和监控加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污染的预防、监控和治理,城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良好。多年来,全面推进城区清洁能源改造,市区居民气化率都保持在90%以上;2001~200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98吨标煤/万元、1.00吨标煤/万元和0.94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单位GDP用水量分别为60.48吨/万元、55.87吨/万元和50.02吨/万元,单位GDP水耗逐年降低。

  三年来,成都市一直保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前三名、全国前列的成绩。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连续三年达标率为100%,且市内无劣Ⅴ类水体。2003年与2001年相比,噪声达标区面积增加24.1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增加24.2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10.18%。随着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城区大气监测点由5个增加到8个,2001~2003年,成都市城区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分别为92.1%、84.1%、85.5%,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良好。

  三、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吸引力得到提升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2001年~2003年,成都市完成和启动高新西区、南部新区和东部新区建设;实施中心城数百条中小街道的道路和管网的全面改造;完成天府广场改造、中央商务区规划;城区周围初步形成一批风貌特色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小游园和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1年的26.50%上升到2003年的36.68%;建成了龙溪—虹口、白水河、鞍子河等3个自然保护区、11个风景名胜区和6个森林公园,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20.69%。目前,城市人均拥有的城建维护资金量、人均道路面积、污水日处理能力和污水再生能力在西部城市中居首位。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经济价值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环境大大改善。

  城市环境的优化,极大地增强了成都作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近年来,对外开放取得明显进展,2003年,全市的进出口总额达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实际利用外资5亿元,同比增长25.3%。2003年8月,投资3.75亿美元的英特尔封装测试项目最终落户成都;2004年7月,投资1.75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也落户成都。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包括摩托罗拉、丰田、拉法基等在内的76家外资企业已在蓉落户。2003年,实际利用国内资金156.5亿元,同比增长36.4%。

  城市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都吸引力大大增强,人流、物流进入加快。2003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771.5亿元,同比增长13%。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66.35万平方米。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运输、餐饮、会展等行业发展良好。

  第四部分  创模活动的体会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模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全民动员、全市联动、政企合力,才能推动创模工作的深入推进,才能取得经济和环境互相协调、生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是顺利推进创模的前提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各个方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创模的各项工作任务。成都市启动创模活动之初,就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创模”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抓好。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专项治理等重大行动,市人大先后两次听取市政府的创模专题汇报。市委、市政府数十次召开常委会议和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创模工作,并制定《成都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创模工作联席会议,听取各区(市)县政府、市级部门创模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都市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全民动员,上下联动,共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创模工作的顺利推进。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了环保工作由环保部门“独唱”到各有关部门“大合唱”的根本性转变。

  二、重视规划,有序推进,是增强创模实效的基础

  规划是创模工作的基础和龙头。2002年,我市以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创模指标体系为基点,确定了创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并完善了《成都市绿色环保新世纪行动纲领》和分项规划,并将它纳入全市的国民经济整体规划之中。同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体系,确保了规划的落实。几年的创模实践证明,以规划为先导,用规划来引导创模,是确保创模活动科学、规范、持续、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工作,多元融资,是创模取得成效的有效手段

  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配套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环境对城市发展承载能力的必备手段。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政府的财力和投入非常有限,在创模过程中,我市坚持公益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方式,把创模重点工程设计包装成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具有牵动作用的主体工程。

  比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我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从2002年起,城市建绿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其中政府仅投资6620万元。利用公园周边土地增值收益70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36.92公顷的全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浣花溪公园。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全面引进了“业主代理制”,从设计、施工到养护管理实行了全程公开招标。全新的模式不仅使城市绿地建设步入市场化轨道,而且彻底打破了园林绿化行业的计划体制,成为我市经营城市战略实践的典型。

  四、强化督查,完善制度,是确保创模工作落实的关键

  我市将全市创模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为强化并规范创模目标监控与考核,确保创模目标落到实处。2004年,进一步加强了自查、群查、督查,通过各区(市)县、市级主要目标牵头单位的每月创模自查,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群众的有奖举报,市级领导的明查暗访和市创模领导小组特派督查工作组的每天巡查和每周的《督查通报》,以及市监察部门对创模重点工程的专项执法监察,在全市形成创模工作整体有目标,实施过程有督查,年度汇总有考核的创模管理机制,为创模活动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完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部分  今后的工作思路

  虽然我市创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成都市的创模活动只是达到国家现阶段指标考核体系的要求,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环境保护和创模工作离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离广大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环保宣传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效果还不够,环境宣传教育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建设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的工作要以此次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为工作的起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城市环境长效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财富作用和生产力作用,全方位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效能。

  一、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创模活动的开展,为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也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宣传和贯彻这一理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关于“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的要求,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从政策制度上确保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进一步抓实环保基础,巩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增强城市社会凝聚力,推动成都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以创模为契机,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采取自愿承诺的方式,从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破坏环境质量的重大问题抓起,从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抓起,实施“四个加强”,即加强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加强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有效遏止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城市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构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进一步确立目标,谋求城市环境发展新的突破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成都市将再接再厉,不仅要巩固创模工作的成果,更要充分发挥创模工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根据环保事业发展的趋势,争取用1年~3年的时间,把成都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摘取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桂冠,最终实现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三最”目标,让优美的环境造福老百姓,造福子孙后代,再塑“天府之国”的崭新形象。

鸿博咨询公司( www.517hb.com )致力于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政府,企业与人员的竞争力提供作出努力,从事管理培训、管理咨询及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HACCP/ISO22000,TS16949,GJB9001A(国军标认证),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 CCC,QS,API认证,生产许可证等认证及咨询工作!

咨询电话:189 0817 9001     028-8952 6190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