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直达
ISO9000 | ISO14000 | OHSAS18000 | 三标一体 | TS16949 | ISO17025 | HACCP/ISO22000 | 国军标认证 | 有机产品认证 | CMM认证 | SA8000 | 安全生产标准化 | 验厂咨询 |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 新版GMP | ISO27001 | ISO20000 | 清洁生产 | API认证 | 十环认证 | QS认证 | 生产许可证 | 人类工效学产品认证 | 3C认证 | ROHS | ISO15189认证 | 内审员培训 | 外审员培训 | 管理咨询 | 培训师资 | 远程培训 | 内训课程 | 图书光盘 | 公开课程 | 管理文章 | 法律咨询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站内新闻
详细信息

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

发布时间:2015-11-4 0:00:00

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

                
                    新版ISO14001标准
                    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监测和测量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绩效,适用的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件。
                    组织应确定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或验证,并予以妥善维护,且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理解要点
                    这一条款要求组织采取环境监测与测量活动,监测与测量的内容应包括组织的环境绩效、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控制、组织的目标指标实现程度;监测设备按程序规定进行校准和维护,校准与维护工作应有记录。标准条款特别强调监测信息的文件化。
                    组织应制定监测程序,对与重大因素有关的运行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常规监测,程序应明确监测的方法、频率、内容和标准。
                    一般地,监测的内容可从环境绩效,运行控制和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三方面考虑:
                    ①组织的环境绩效:针对组织控制重大环境因素的有关结果和成效,如污染预防所取得的成果,节能降耗的具体体现等,监测的结果可用于判断环境绩效的提高程度,反映持续改进的效果。
                    ②有关的运行控制的监测与测量:如对废水处理站处理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护、排放因子的监测,又如对垃圾分类要求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消防设施的点检等。监督与测量的内容与组织所规定运行控制程序密切相关,可与生产现场检查、设备点检与维护、环境卫生检查、能源管理等结合起来。
                    ③目标指标实现程序的监控:组织制定的目标指标,可通过环境管理方案或(和)过程控制来实现,一般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和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例行的监测,并发现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确保目标、指标的实现。
                    监测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应得到校准和良好的维护,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所使用的方法本身也应符合国家有关监测的规定。仪器校准与维护的频率与方法应在程序中予以规定,并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以上所进行的各类监督、检查及监测的结果应予记录,以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标准特别强调要求制定程序,定期评价组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包括需控制的污染排放指标,也应包括组织建设项目,化学危险品管理,有害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多个方面。评审的结果应反映组织对法规的符合性,判断自身对方针中有关承诺的遵循情况。
                    标准条款特别强调监测信息的文件化。
                    旧版ISO14001标准
                    4.5检查和纠正措施(Checking and corrective action)
                    检查和纠正措施阶段包括:监测,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这一阶段在PDCA中应该为C(Check
                  or
                  cheking)阶段,像其他任何工程实施ISO9001标准一样,这一阶段是对组织所建立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过程质量的控制和质量保证,或者说这一阶段实施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的环境方针、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顺利实施与落实;检测并总结所取得的环境绩效,找出不符合的地方和需要改善之处并予以改善,为最高管理者提供管理评审、制定新的目标指标和不断持续改善的决策依据。
                    4.5.1检测和测量(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标准条款
                    组织应当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其中应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以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和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标准理解
                    要点:
                    a)必须建立并保持监测和检测程序文件;
                    b)必须明确关键特性并进行监测或检测;
                    c)监测或检测所用的仪器或设备必须精确可靠;
                    d)必须建立并保持程序文件,对有关监测结果进行符合性评价。
                    e)保存有关记录。
                    一是监测。即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其中应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同时为保证监测手段和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所使用的监测设备予以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和维护记录。
                    二是对监测结果的评价。将监测结果与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排放标准、组织所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乃至相关方的有关要求等进行跟踪对比,以评价组织活动与环境方针的符合性。
                    为了有效地进行监测,组织必须明确有关监测对象。一般地,检测对象为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或指标,包括:环境表现;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的符合情况、完成情况的跟踪信息;具体而言,监测和检测主要针对以下对象:
                    a) 污染物排放量。如:废水、废气、废弃物、噪音等以及资源、能源消耗指标等;
                    b)
                  过程监控的监测与检测。如:原材料异常消耗、不合格品异常变化、原材料的环保性能、包装材料的环保性能、产品外包装的环保标识或非环保以及污染或有毒有害警示、日用品的环保特性、日用品的消耗异常记录、循环材料的周转数量等。以及
                    c) 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的监测控制。
                    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所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精确可靠。除了正常的维护保养之外,还必须定期请有关具备资格的单位和专业人员对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校准、检定。
                    需要校准检定的设备一般包括:pH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温度计、滴定管、噪声仪、量筒、卡尺等;
                    若有内部计量,则有可追溯至国家标准的标准物质;并有内部计量指导书;而且计量人员经适当控制、授权。
                    一旦发现仪器失准,应重新检测相关项目。
                    对于无法计量仪器的控制。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计量机构的条件所限,有的仪器可能无法经外部计量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变通的方法进行处理,如在一览表中注明,此仪器无适当的外部机构可以计量;或者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控制。如通过某一种标准检测样品来确认,此样品需经控制。按规定的间隔作确认,并作记录。
                    不必校准检定的设备包括:生产设备上的各种仪表,如注塑机上的压力表等;其它如用来近似测量的烧瓶、烧杯、卷尺、直尺等。当然前提条件是:其测量对象一般没有特别的精度要求,属于粗略的近似的估计。工程部用来作维修工具而不是精确测量用的万用表,它用来作定性的判别,如是否通电等,而不关心具体度量;
                    校准检定控制的内容包括:
                    a)任何检测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或指标用仪器,投入使用前需要计量;
                    b)有内部精度要求,该要求满足测量要求;
                    c)有检测仪器一览表;
                    d)有校准记录报告,并与内部要求进行比较、确认;
                    e)有校准记录标识;
                    f)区分计量与无需计量设备,防止作工具用的仪器与测量仪器混淆;
                    g)区分计量后的状态:合格、停用、限制使用等。
                    同时,检测工作属于标准要求较高的特殊岗位,检测人员必须具备资格。或经过适当的培训,并合乎相应的资格要求;如:适当的受教育程度,如高中及以上学历;经过相应的培训且鉴定合格等。
                    检测记录应予妥善保存,检测结论应当按照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向有关部门及时通报或汇报。尤其是检测不合格时。则先书面报告给部门主管,再报管理代表,以便迅速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必须说明的是,用于申请第三方认证的最终检测结论(污染物排放达标证明)必须由第三方环保监测部门或其指定的具备资格的单位完成;
                    审议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及其记录和报告
                    实施要点:
                    1、必须建立并保持书面化的监测和检测程序;
                    2、必须明确组织内所有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需要监测和检测的对象,包括:
                    a) 对污染物排放量的监测与检测。如:废水、废气、废弃物、噪音等以及资源、能源消耗指标等;
                    b)
                  对过程监控的监测与检测。如:原材料异常消耗、不合格品异常变化、原材料的环保性能、包装材料的环保性能、产品外包装的环保标识或非环保以及污染或有毒有害警示、日用品的环保特性、日用品的消耗异常记录、循环材料的周转数量等。以及
                    c) 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的监测控制。
                    3、必须明确检测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
                    4、必须规定从事具体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能力(或资格认定);
                    5、必须规定对监测设备、仪器的校准检定、维护保养规程;包括定期请有关具备资格的单位和专业人员对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校准、检定;
                    6、如果有些仪器进行内部计量,则必须有可追溯至国家标准的标准物质;并有内部校准检定指导书;而且计量人员经适当控制、授权;
                    7、一旦发现仪器失准,应重新检测相关项目;
                    8、对于无法计量仪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9、必须规定对环境管理体系日常运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控;
                    10、必须规定对监测结果有法律法规、排放标准等符合性评价的程序(是否超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评估;必须保存审议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及其记录和报告;
                    11、对检测不合格的结果,必须明确有关信息交流(或汇报)的方式与途径;
                    12、必须规定检测记录应予妥善保存,检测结论应当有适当的定期或不定期地报告;
                    13、必须明确最终检测结论(污染物排放达标证明)必须经由第三方环保监测部门或其指定的具备资格的单位完成;
                    14、其他。
                    一般地,组织应当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内容包括:类似《检测和测量程序》、《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程序》、《检测和测量记录》、《检测和测量仪器及其校准记录》、《检测和测量人员资格证明》等。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成都ISO14000认证 ISO14001新旧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对比 4.5.1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