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直达
ISO9000 | ISO14000 | OHSAS18000 | 三标一体 | TS16949 | ISO17025 | HACCP/ISO22000 | 国军标认证 | 有机产品认证 | CMM认证 | SA8000 | 安全生产标准化 | 验厂咨询 |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 新版GMP | ISO27001 | ISO20000 | 清洁生产 | API认证 | 十环认证 | QS认证 | 生产许可证 | 人类工效学产品认证 | 3C认证 | ROHS | ISO15189认证 | 内审员培训 | 外审员培训 | 管理咨询 | 培训师资 | 远程培训 | 内训课程 | 图书光盘 | 公开课程 | 管理文章 | 法律咨询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站内新闻
详细信息

四川清洁生产 环保认证 咨询 培训 造绿色天府《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摘要

发布时间:

四川清洁生产 环保认证 咨询 培训 造绿色天府《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摘要

四川日报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发展为要,环境优先。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优先,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把住源头、不欠新账,强化整治、多还旧账,全程监管、控制总量,动静结合、平衡容量”。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协调发展。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抓点示范,全面推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建管结合,同步推进。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清洁生产,节约发展。认真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做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

  区域合作,整体联动。积极推进区域之间、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生态建设保护工作的协调合作,促进人员、技术交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共同加快生态省建设。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公共服务环境。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省的各项活动,形成个体、家庭、社会共谋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生态省建设目标

  中长期目标:按照国家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通过1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发达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社会的奋斗目标。

  阶段性目标:2006—2010年,全面启动阶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有效遏制。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城乡统筹发展,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环保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5%,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33%,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全面划定和完善城乡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及长江干流等重要河流常年水质达到水域功能标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011—2015年,整体推进阶段。建成一批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全省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省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环保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减少。全省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6—2020年,完善提高阶段。基本实现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经济,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人居环境清洁优美,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初步建成生态经济强省。全省80%以上的市(州)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省建设区划

  根据四川省自然基础条件、生态系统、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现状区域性特征,在四川生态省建设中实施分区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目标。

  成都平原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包括成都市的大部分地区及绵阳市、德阳市、眉山市、乐山市、雅安市的平原地区。

  发展方向: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发展思路,科学调整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和现代产业,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本区建成我省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兴建必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增加本区的防洪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大力防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保护饮水安全。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重点发展成都、绵阳、乐山、眉山、雅安等一批生态城市群;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现代中医药、食品、轻纺等工业;发展精准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业等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业;发展公共交通、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成都旅游口岸作用;充分发挥科教文化优势作用,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好科技支撑作用。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本区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限制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盆地丘陵区:位于盆地中部和东部,包括南充、遂宁、资阳、内江、广安等5市的全部,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广元、巴中、达州、自贡、宜宾、泸州等11市的丘陵地区。

  发展方向: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加强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和现代产业。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防护林结构,发挥生态作用。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节约为前提,以保护为重点,以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兴建必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微水工程。增加本区的防洪和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保障饮水安全。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结构,发展绿色食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保护耕地。防治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重点发展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巴中、自贡、阆中、华蓥等一批生态城市;发展轻纺、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节水型和高效复合型生态农业和与之配套的加工业;发展公共交通、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科教文化作用,作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在水资源紧缺地区限制高耗水产业;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盆周山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包括阿坝、凉山、广元、巴中、达州、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宜宾等11个市州的盆周山地区。

  发展方向:建设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林为主,发展林农牧多种经营。规范和严格管理水能开发和高载能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农村生态环境。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水资源开发利用应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水利建设项目,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链;规范和严格管理矿产资源开发,防止矿产开发和农林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重点建设广元、万源等生态城市;建立有机食品和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和林副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黄牛等草食牲畜养殖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适度发展水能、矿产等资源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业。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限制重化工产业和污染负荷量大的产业;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川南山地丘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包括宜宾市和泸州市的大部分地区。

  发展方向: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向,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煤炭、天然气、硫磺、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优势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与特色优势产业相协调的其它产业,进行循环经济示范。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养殖业、竹产业、经济林为主的生态农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保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重点发展宜宾、泸州等生态城市;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名优酒类等产业;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建设坑口发电基地;发挥泸州临江接渝优势,建设四川出海第一港;发展林业和林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公共交通、物流、信息咨询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科教文化优势作用,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好科技支撑作用。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限制并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环保不达标的自备燃煤电厂;禁止新批含硫量3%以上的煤矿开采;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包括攀枝花市全部辖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及雅安、乐山市西南山地区。

  发展方向:发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脆弱区和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并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不宜在生态脆弱区域新建公路。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电、精品钢材、钒钛新材料、稀土及有色金属基地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合理开发矿产和水能资源,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和沼气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相关产业链。保护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控制外来有害物种的危害。加强城市绿化,恢复与治理矿山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重点发展以精品钢材为主的冶金工业,以钒钛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业及相关产业链;加强稀土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水电业、太阳能、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禁止无序开发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禁止在金沙江沿岸无序开垦荒坡地;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川西高山高原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市高山高原地区。

  发展方向: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在经济及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质灾害,治理退化沙化草地和鼠虫害。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脆弱区和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不宜在生态脆弱区域新建公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科学规划,控制载畜量,合理发展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科学发展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链;适度发展水电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限制发展重化工产业;禁止侵占湿地开发草场;禁止无序开采泥炭;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川西北江河源区:位于四川西北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地区。

  发展方向: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以保护为主,维持丘状高原原始自然景观,保护沼泽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为长江、黄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提供基础保障。保护若尔盖等高原湿地,保护黄河、长江源头水源涵养区。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生态脆弱区和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不宜在生态脆弱区新建公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退牧还沼,保护湿地。控制草场载畜量,治理退化、沙化草地和鼠虫害。

  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业:合理发展畜牧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有机食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着力实施生态移民。

  限制(或禁止)发展的领域及产业:禁止无序开发水能资源;禁止发展严重破坏沼泽湿地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禁止侵占湿地开发草场;禁止无序开采泥炭;禁止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发展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

  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省的极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省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核心,优化生产力布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建立与省情相适应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程,在行业中实现小循环,在行业之间实现中循环,在社会中实现大循环,构建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重点发展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八大生态产业,构筑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环境体系:四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自然基础。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严格监管、分区推进。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紧紧围绕川西北江河源头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攀西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按环境容量的要求加强污染防治,使全川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防止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为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国土和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环境文明的载体之一,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文化基础。培养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绿色消费行动计划,构筑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社会体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社会体系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为目的,应用自然生态循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来指导社会发展。完善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建立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消除区域贫困,提高防灾抗灾减灾和保障公共安全能力,建立生态城镇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人口素质工程、生态城镇工程、生态乡村工程、生态社区工程、卫生、健康工程、生态扶贫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构筑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

  能力支撑体系:强有力的能力支撑体系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能力保障。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形成决策科学正确、调控到位有效、统筹全面兼顾、监管严格有力的格局。建立纵向从省到乡村,横向从创建单位到相关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网络,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决策与管理机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省建设各项规范标准;注重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的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加快建成创新能力强、机制更活更开放、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统筹规划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科研、宣教、信息等的建设,全面提升决策、调控、统筹和监管能力,完善预警、应急系统;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学评估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能力保障体系。通过增强决策能力、科技能力、监测能力、监察能力、应急能力,构筑高效的能力支撑体系。

  生态省建设主攻方向

  (一)生态经济建设主攻方向

  发展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强省之路。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重点对化工、火电、制浆、酿造、制革、冶炼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实现强制淘汰。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民用核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建成2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省单位GDP能耗要小于1.22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小于200立方米/万元。到2020年,建设成都、攀枝花、泸州、自贡等1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建成120个生态工业园区,全省单位GDP能耗小于1.22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小于150立方米/万元。

  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确保食品安全和提高农业效益为核心,探索适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牧业模式。2010年,全省建成50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建成一批无公害、绿色渔产品养殖基地。202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建成120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发展生态林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推进以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林建设,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成四川生态林产品基地。在盆周山区、川西高山高原重点发展生态林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原生性为基础,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发展区域生态专项旅游,实施绿色旅游行动计划。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发展生态交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推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的运输量、降低运输能耗的交通系统。实施“绿色通道”建设,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16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3500公里,全面建成12条出川大通道。

  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推进核电建设,扩大农村沼气利用、鼓励垃圾发电项目实施,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天然气,优化开发煤炭,建成四川新能源基地。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达40%以上,清洁能源占全省一次性能源的比重达到60%。

  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设备生产、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积极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环保产品和生产工艺。建成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企业。到2020年,环保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

  发展生态服务业推进和优化各类服务业,形成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信息服务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调整商贸流通服务业结构,提高商贸流通业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商贸流通服务业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量,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

  (二)生态环境建设主攻方向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以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建设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和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合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到201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实现零增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合理利用国土和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做好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改善土壤质量,防止耕地质量退化,建设高标准农田。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转变,推广使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效率。建立矿产资源分类开采、分区开采和省级矿产资源保护区制度。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强化矿山开发的生态恢复,培育“无废料”、“无尾矿”、“无公害”、循环经济型矿山采选企业。到2010年,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45%。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建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组织开展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制全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加强生物资源就地保护和物种基因库建设。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严格监管外来物种引入和转基因物种扩散,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中药材生产种植和生物制药,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和中成药生产基地,发展沼气、甲醇、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到2010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加强污染防治抓好水污染防治,确保人民饮水安全。加强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污染防治和核与辐射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还“三江清水”目标。2020年,全省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降水pH平均值大于5,酸雨频率小于30%,城市区域环境达到功能区要求。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立足保护,加快修复,防止边建设边破坏。坚持上游保护优先,坚持未破坏地区保护优先,坚持破坏地区的修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完整。加快建设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地方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高已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建设水平。强化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体的生态影响监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等生态林建设,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三)生态文化建设主攻方向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学科建设,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在大、中、小学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开展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程,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实施阶段教育规划,建设一批绿色学校和生态教育基地。

  实施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充分挖掘和保护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文化服务。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生态四川”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理念,创作一批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工程。

  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坚持绿色消费观,将消费利益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相结合,以绿色消费推进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进生态建设。培育“绿色市场”,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

  (四)生态社会建设主攻方向实施人口素质工程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维持低生育水平,提高优生优育。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以预防农村地区多发先天性疾病为重点,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婴儿死亡、孕产妇死亡率,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9200万人左右。

  实施生态城镇工程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环境承载能力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构建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内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在体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相互和谐的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建设一批生态城镇。到2010年,建立80个生态示范县(区);到2020年,建立140个生态县(市、区),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到50%,2020年达到7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100%。

  实施生态乡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的面源污染控制,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实现农村废物资源化。到2010年,建成10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生态家园示范工程;到2020年,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大于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70%。

  实施生态社区工程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县城”、“生态园林居住小区”、“园林式单位”。完善小区规划设计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开展生态社区试点建设,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区绿化美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卫生健康工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解决城乡部分地区“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卫生乡镇”、“文明村”。到2010年,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到所有的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指导方针,加强对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部分山区和丘陵区等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的扶贫开发,完善对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减轻人口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贫困地区生态和经济双赢。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生态脆弱的区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生态移民;对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扶贫移民;对水电、矿山开采等重大工程影响区实施开发性移民。

  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关键性防灾减灾工程。重点建设洪涝干旱防御工程、风沙灾害防御工程、森林灾害防御工程、农业病虫害防治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震等其它地质灾害防御工程、食物安全保障工程、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和放射性污染应急处理等工程。

  (五)能力支撑建设主攻方向增强决策能力生态省建设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在宏观层面上要统揽全局,在中观层面上要联动各方,在微观层面上要各个击破。全省上下都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实施计划,规范和落实指标考核体系。

  增强科技能力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制订生态省建设的生态科技研究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生态科技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污染监控、资源循环利用等高新技术;加快环保科研成果、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生态省建设信息网络,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增强监测能力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

  增强监察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安全领域执法队伍和标准化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建立部门执法责任制,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增强应急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公共安全事故举报受理、应急接警中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接警服务系统。完善与我省生态安全等突发事件相适应的应急监测技术设备。建立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酸雨、环境污染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故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并建设与之适应的紧急救援体系。

鸿博咨询公司(www.517hb.com)致力于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政府,企业与人员的竞争力提供作出努力,从事管理培训、管理咨询及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HACCP/ISO22000,TS16949,GJB9001A(国军标认证),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CCC,QS,GAP,API认证,清洁生产,生产许可证等认证及咨询工作! 

咨询电话:189 0817 9001     028-8952 6190

[ 关闭本页 ]